对错之外的教育契机
林茵茵
光膀子现象
实验学生爱打篮球,不仅是男生,女生也在其中,尤其高二年级举行女篮比赛后,更多女生加入打篮球的队伍,篮球场上,经常看到男生教女生打球的场面,很好。既锻炼身体,又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,促进身心健康发展。但也看到一种现象,就是有些男生打球时爱光着膀子。有些老师看不惯,要求学校要管一管。说实在话,开始我也看不惯,找打球的男生谈心,他们说:下课后回宿舍换球衣麻烦,校服本来就是运动服,加上打完球还不一定就冲凉,全身湿透很难受,光膀子打完球穿上衣服还是干的。我又找女生谈这件事,她们说:没感觉。我开始担心的,一是有损校园雅观,二是考虑到女生的感受。结果一问,学生根本就不当一回事。至今,学校也不当一回事。我想还是要正确引导,光膀子毕竟不文明。
是非的手机
一提手机,从老师到校长都头疼。手机管理是学校管理面临的一大挑战,手机能否带进中学校园,讨论了一波又一波,利弊各抒己见,没有什么结果。我找学生和老师交流过,我了解的情况是,对使用手机的利弊问题的认识,师生间并无多大差别。主要是在管理上,学校考虑“弊”多一些,希望杜绝带手机进校园。学生考虑“利”多一些,希望学校因事而异。对手机的管理,由于多方面的条件限制,严苛的制度是很难实施的,无法到达目的,某些时候还会适得其反。但学校不能放任不管,有一点必须严格执行,就是上课不准用手机。不少学校有很多好的做法,实验也有好的年级、班级的规定,如有些班级上课时间集中放好;自制力薄弱的同学由班主任代管一段时间等等。
为了配合做好学生手机的管理工作,学校可以做很多工作。如延长阅览室的开放时间、增设读报栏、丰富校园广播节目、保证每天能收看的《新闻联播》、开设各类讲座,丰富“实验讲坛”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等等,减少手机对学生的诱惑。
垃圾桶的去留
从旅职校搬回来后,为了校园卫生,学校买了很多垃圾桶放在校道、楼道和校园各个角落,想到同学们手中的垃圾有处可丢,能保持校园的干净整洁。目的达到了吗?尽管学校制定了严格的卫生责任制度,下大力度整治垃圾,效果却并不明显。同学们制造的垃圾很多,有垃圾桶的地方垃圾满地。是垃圾桶不够吗?德育处提出取消垃圾桶的想法,学校果断采取取消垃圾桶行动,动员每一位师生不制造或少制造垃圾,并及时将自己的生活垃圾用纸袋或其他工具存放起来,集中带至垃圾池。开始很多人不习惯,一段时间后,大家形成了良好的习惯,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,但师生制造的垃圾数量明显减少,校园卫生状况并没有因为垃圾桶的取消而变差,反而很好地保持了下来。
通过取消垃圾桶让师生反观自己的卫生行为习惯,无形中提高了师生的自觉意识,产生了强烈的主人翁观念,让每一位师生都感觉到环境卫生好坏决定于自己的个人行为,从而主动自觉地维护校园环境卫生。这就告诉我们,对于环境卫生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清除上,而是要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上下真功夫。
……。
当代哲学家陈嘉映在《梦想的中国》中写道:“我梦想的国土不是一条跑道,所有人都向一个目标狂奔,差别只在名次有先有后。我梦想的国土是一片原野,容得下跳的、跑的、采花的,在溪边的濯足的,容得下什么都不干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的……”。
这何尝不是一幅美好的教育图景。人的成长过程很复杂,学校不应将学生原本复杂、生动的成长过程简单化、呆板化,不应习惯性地用一纸校规抹杀掉可贵的教育契机。很多时候,体验、试错是无法回避的成长过程,作为教育者,我们不能只是单调地说“不准”、“不许”、“禁止”,或简单地判断“对”与“错”,而应该多一份担当,多一点宽容和妥协,一定会有更好的教育效果。
版权所有:海口实验中学 琼ICP备10200444号-1 地址:海南省海口市海府二横路8号 电话:0898-65354801 技术支持:海口快云网络 琼ICP备16000472号